《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05 23:58:06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1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忆了三年纪关于方向的知识和四年级上学期学习怎么样量角的知识,因为这两个知识点都要灵活掌握,学生才能比较熟练进行方向的确定。因此本课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接着,进行小组探讨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1.找到大方向。

2.确定角的偏向。

3.量准距离。

学生像这样慢慢的说,基本上能掌握方法。

在练习做一做的时候,学生存在的问题普遍是:角的偏向判断或者度量不准;个别学生大方向掌握不到位,后来在张书记的知道之下,我意识到主要是课前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复习不够到位,导致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和效果。

《位置与方向》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出物体位置这一课时的难点是:在准确把握方向的基础上,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然后确定单位长度,再标出距离。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多次让 ……此处隐藏11889个字……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